大气经费3亿,水3.2亿!科技部发布2018年国家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欢迎访问桂润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
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行业动态

大气经费3亿,水3.2亿!科技部发布2018年国家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8日 18:10 作者:张勇燕(行政管理部)转摘 点击数:次

近日,科技部印发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等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涉及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等环保相关项目。


1.jpg

 

1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国拨经费约3亿元。主要有6项重点科研攻关任务: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项目执行期3年。

2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国拨经费约3.2亿元。重点开展的技术研究方向有: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流域水循环演变与国家水资源配置战略、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项目执行期3年。

3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国拨经费约6500。重点开展的技术研究方向有:东北森林与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项目执行期3年。

 

详情如下:

 

(一)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等相关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及北京等相关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6项重点任务科研攻关,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支撑方案》,聚焦雾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防治科技需求,通过“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机理、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完善监管体系、促进成果应用”,构建我国大气污染精细认知—高效治理—科学监管的区域雾霾和光化学烟雾防治技术体系,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形成可考核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培育和发展大气环保产业,提升环保技术市场占有率,支撑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空气质量。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2018年拟支持项目不超过15个,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经费约3亿元。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5家。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监测预报预警技术

1.1近海海洋边界层大气污染垂直探测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海洋大气边界层内主要污染成分及关键气象参数垂直结构和演化过程的垂直探测技术方法,突破海洋大气廓线激光雷达探测、湍流交换准确测量、海气通量实时观测、以及近海大气污染卫星遥感等关键技术,形成基于多元数据归一的海洋大气边界层立体探测技术系统,实时探明近海海洋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及其变化过程,并选择黄海、渤海等典型海域开展技术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海洋大气边界层理化结构的实时探测系统平台,获取近海海洋大气组分、气溶胶理化与光学参数、关键气象参数垂直分布廓线,时间分辨率小于20分钟、垂直分辨率小于100米,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

1.2全耦合多尺度雾—霾预报模式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雾—霾污染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机制以及与大气颗粒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精细化动力学新理论和新算法,突破雾—霾与天气过程之间全耦合的建模关键技术、资料同化技术、高精度短期数值预报技术、中期数值预测技术和多模式集合自动预警技术,建立雾—霾预报技术与空气质量预报技术的内在关联,支撑建成全球、全国、区域及城市尺度的雾—霾多模式集合预报与预警综合分析平台,在国家级预报中心及重点区域实现业务化运行。

考核指标:建成全耦合多尺度雾-霾预报模式系统,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雾—霾120小时预报准确率超过80%,5~7天预报准确率超过70%,7~14天预报准确率超过60%。

2. 雾霾和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

2.1污染输送多时空尺度的相互作用

研究内容:采用外场观测实验和模型模拟相互印证的方法,研究局地、区域与全球大气污染的相互作用规律,探讨边界层与自由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机制,理清大气边界层内污染物传输及主控因子,研究区域污染(如主要一次污染物、pm2.5、臭氧、汞等)与气象气候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变化趋势,构建不同气候气象条件下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减排的动态调控原理。

考核指标:形成大气环境容量和污染跨界输送的动态量化评估技术体系;系统确定在不同气候气象背景下典型污染物跨省、跨区域、跨国境的输送量,为污染减排和环境外交提供科学依据。

3. 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技术

3.1农畜牧业氨排放污染高效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农田与禽畜养殖业氨排放量大、时空分布不清等问题,研究农业和畜牧业氨排放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重点突破基于优化施肥方式与肥料类型的农田高效控氨减排关键技术和基于禽畜圈舍—粪便储存—综合处理利用等多环节的固铵减排技术,构建集成氨排放通量测定技术、同位素源解析技术和数学模型的高精度农畜牧业氨排放清单与氨减排评估技术,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开展综合示范工程,形成农畜牧业氨排放调控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我国农畜牧业氨排放数据库和高效控制技术体系,建立的排放清单空间分辨率不低于3千米;提出典型污染源的减排技术方案,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完成4个以上场所的技术示范,实现农田示范工程氨减排30%、畜禽业示范工程氨减排40%。

3.2 典型工业炉窑烟气资源化高效治理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多环节多工序冶金过程,开发冶炼炉窑、焦炉等典型烟气中多种污染物高效净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突破烟气中硫、尘高效脱除与资源利用一体化技术、含贵(重)金属等粉尘高温富集与利用技术,有价元素的高效定向分离与产品化技术,构建污染物源头治理与资源化耦合技术体系,研发成套装备和高值化产品,并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开展应用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2个以上全烟气量(大于5万nm3/h)示范工程,关键材料、设备及技术达到规模应用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最新排放限值,硫、贵(重)金属及有价元素等主要特征污染物资源化率大于95%。

4. 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

4.1法规空气质量模型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按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制度实施、城市与区域控制措施效果评估的要求,通过典型区域案例的数据集成和质控研究,开展不同地形示踪扩散实验,形成支撑法规空气质量模型验证的基础数据集,开展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空气质量模型的比较研究,构建我国法规空气质量模型遴选指标、标准、评估与准入退出机制,建立污染控制方案及政策法规影响空气质量的定量评估技术方法,选择典型区域开展技术示范。

考核指标:完成2015—2017年20个以上臭氧和颗粒物空气质量模型验证案例和1年以上覆盖全国的空气质量验证数据集,案例应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关注夏季臭氧和冬季颗粒物重污染,提出我国法规空气质量模型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议稿),建成相配套的模型准入和支撑体系并推荐法规空气质量模型。

4.2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制度和管理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机制创新,深入分析不同区域及不同部门的利益冲突,研究区域(城市)之间产业转移、能源优化、联合减排、资金补偿、信息共享等协同关系,从国家层面上研究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和体制创新模式;以区域空气质量整体持续改善目标为约束,构建经济驱动、能源战略、末端治理和成本效益的综合调控方案和快速评价技术,建立城市—区域—国家多尺度多目标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情景分析和动态展示平台;提出有效推进区域污染联防联控的若干关键法律法规、制度条例、管理政策(建议稿)等,构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管理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不少于8项保障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的法律法规、制度条例和管理政策(建议稿),提出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的双赢方案,建立多尺度多目标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情景分析和动态展示平台,部分成果应被国家和区域协调机构采纳。

4.3大气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和行业政策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评估我国现有国家和地方大气环境管理经济政策及其实施成效,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系统研究并设计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基本框架,重点突破大气环境资源定价和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评价方法、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和重点行业污染控制边际成本定量分析技术,研究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分配技术、经济激励和惩罚政策;基于多污染物有效减排,研究以清洁生产审计、最佳适用技术应用、排污税调节为重点的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经济政策和以领跑者制度为重点的行业激励政策;为以最小成本实现国家、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指标提供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形成大气环境资源定价、污染减排与质量改善边际成本量化评估、排放指标有偿使用与分配等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提出重点行业(电力、钢铁、石化、建材)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经济政策,并在重点区域(城市)和行业示范。

5.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

5.1 长三角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策略与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围绕后“大气十条”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大科技需求,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核心,开展气象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多参数的区域同步观测,研究pm2.5和臭氧污染与前体物非线性响应机制、影响因素和调控原理,构建挥发性有机物动态污染源清单和总量控制技术,升级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预警及决策支持业务化技术平台,提出空气质量达标约束下的协同控制路径和技术方案,开展区域关键前体物重点污染源控制工程示范,支撑2025年前后长三角区域pm2.5全面达标和遏制臭氧污染上升态势。

考核指标:阐明长三角大气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原理,形成区域光化学烟雾和pm2.5化学组分监测网的优化方案及质控体系,建成面向pm2.5和臭氧的立体监测预警与调控决策业务化平台,提出长三角区域pm2.5与臭氧污染整体解决技术方案和实施机制,并被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及省市政府采纳应用。

5.2珠三角pm2.5和臭氧综合防控技术与精准施策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和精细化管理的技术需求,研究大气臭氧与二次气溶胶的耦合形成机理,突破以二次污染为核心的区域立体监测预警、成因诊断和快速溯源等关键技术,建立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动态总量控制和监管核查技术体系,研究区域pm2.5和臭氧全面达到who-ii目标值的路线图,提出多目标约束下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区域联防联控等整体解决的技术方案及实施机制,构建精确分析—精细管理—精准施策的区域空气质量管理技术体系和大数据平台。

考核指标: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大气臭氧和pm2.5化学组分一体化在线监测预警与大数据技术展示业务化平台,在珠三角实现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动态总量控制和规范化监管核查,提出区域pm2.5和臭氧全面达到who-ii目标值的路线图、技术方案及实施机制,被省市级政府采纳应用。

5.3成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与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成渝特殊地形、高湿和高静风频率与快速经济发展等特点,研究大地形条件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大气污染与气象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基于清洁能源(如水电和天然气等)的能源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情景方案,研究复杂地形条件下立体监测预警技术,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及业务化支撑技术平台,提出成渝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策略和整体技术方案,并进行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厘清成渝经济区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及城市间的相互影响,建成区域空气质量立体监测预警业务化体系和决策支持信息管理平台,形成解决成渝经济区大气污染问题的整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机制。

5.4典型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全过程控制与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典型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理清产业链与污染源的空间布局,建立基于工艺过程的高分辨动态污染源排放清单;围绕重点排放源,实施有针对性的源头削减、清洁生产、污染控制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示范,建立费效分析方法,形成大气污染源最佳适用控制技术体系;开发园区大气污染源(固定、无组织等)和边界污染通量监测、快速动态溯源、空气质量评价与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等在线监管技术体系,建立园区大气污染物综合管控平台;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开展应用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工业园区污染源和空气质量在线监测预警体系与实时监控平台;完成园区重点大气污染源最佳适用控制技术的示范工程,提出典型工业园区大气污染全过程控制与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及实施方案。

2018年度“大气专项”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如下:



(二)

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等相关部署,科技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海洋局共同制定了《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国科办社〔2015〕59号),统筹部署水安全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国家水安全创新工程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密围绕水资源安全供给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培育和发展水安全产业,形成重点区域水资源安全供给系统性技术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的解决方案及配套技术装备,形成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当量效益,远景支撑正常年份缺水率降至3%以下。

根据重点专项总体安排,基于“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2018年度指南主要支持实施方案提出但在2016年和2017年指南未覆盖的任务,持续围绕综合节水、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开展科研部署。

本专项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2018年拟支持不超过20个项目,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经费约3.2亿元。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中央财政资金不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不超过10家。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综合节水理论与关键技术设备

1.1公共建筑节水精细化控制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供用水模式下的公共建筑供水系统效能评价方法及基准指标体系;甄别公共建筑节水关键环节与用水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大型公共建筑系统供水及节水工程技术方法;研发大型公共建筑精细化控制、智能节水技术设备产品,并开展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公共建筑水系统节水效能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形成大型公共建筑系统供水及节水工程技术和节水系统设计方法,开发公共建筑精细化控制智能节水技术设备产品5台(套)以上,编制国家全文强制性规范1项,节水效能评价及设计相关标准2项以上,公共建筑节水技术与产品示范类型不少于3类,总面积不低于50万平方米。

2. 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

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基准与风险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过程功能效能影响因素、主要风险因子及监测技术方法;研究不同类型优控污染物消减技术和衍生污染防控方法;研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指标体系及水质基准;研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提升与运行调控技术及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全过程功能效能保障技术路线及优控微量污染物清单,形成风险因子甄别与监测技术方法3种以上,提出优控微量污染物控制途径及工艺过程消减技术方法,提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主要水质指标基准值,形成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提升与运行调控成套技术方法,在2座污水处理厂示范验证,并编制工程实施技术指南。

2.2大型煤矿和有色矿矿井水高效利用技术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北方大型煤炭基地不同采煤模式,研究采煤驱动下水文、生态与环境地质效应,研发煤矿水动态监测与量质耦合模拟技术,研发煤矿水井下、地面高效低耗处理技术与装备,开展煤-水协调开发的高效利用技术与示范;针对我国典型复杂有色金属矿选矿废水特点及处理现状,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和标准,并通过相关技术、药剂研发,形成源头、过程与末端处理相结合的集成节水与重金属等污染物减排技术系统,确立分级循环处理和尾水回用实施方案并示范。

考核指标:煤矿水模拟预测精度达到90%以上,研发可满足不同用水要求的高品质矿井水处理关键装备3套以上,形成煤-水协调开发的综合效应评价与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在2个不同类型煤炭基地工程示范,煤矿水智能化监测率超过90%,综合利用率再提高10%以上;建立典型有色矿选矿废水评价体系和标准,形成废水分级循环和节水减污回用模式,建成1个示范工程,单位产品新水耗水量比当前国内清洁生产指标降低15%以上。

3. 流域水循环演变与国家水资源配置战略

3.1雄安新区多水源联合调配与地下水保护

研究内容:评估雄安新区水资源安全状况,研究大清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研发南水北调来水—引黄水—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等多水源联合调配技术,研究上游河流补给白洋淀的水量水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动态多维监测技术、地下水环境风险预测预警技术及地下水储存和调蓄技术,开展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集成示范。结合雄安新区发展规划,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提出水资源安全保障对策与方案。

考核指标:提出多水源联合调配方案及其配套关键技术;构建高精度高效率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控预警与调控模型体系;提出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技术,支撑河流水质水功能区达标要求;提出地下水回灌储存和调蓄技术,使该地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增加10%以上;提出雄安新区水资源保障总体方案,被雄安新区规划与管理采纳应用。

3.2高寒内陆盆地水循环全过程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缺资料条件下高寒内陆盆地水资源精准评价技术,研发基于水循环全过程的水盐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构建绿洲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研发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开展盐湖区综合节水与雨洪资源增补技术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高寒内陆盆地流域生态、盐湖矿产资源以及农牧业、林业、工业等主要经济部门用水的确定标准;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成套技术体系与控制设备,建立盐湖雨洪资源增补成套技术示范区1处,干旱绿洲节水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面积不少于10万亩。

4. 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行

4.1高寒复杂条件混凝土坝建设与运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高寒大温差等复杂环境下高强高耐久大坝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及其性能演化规律、老化状态检测识别方法与诊断标准;研发高寒条件下新型绿色防护材料及耐磨材料,以及相应的施工工法;研发高寒复杂条件下混凝土坝多场耦合模拟及全生命期真实工作性态实时动态反馈仿真技术;研究高寒复杂条件下混凝土坝建设质量与运行安全保障措施及智能监控技术。

考核指标:研发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极端温差超过80地区200米以上高混凝土坝建设与安全保障及智能监控成套技术及与装备,实现现浇全级配大坝混凝土抗冻等级f400以上,实时监控仿真计算规模达1亿自由度以上、变形预测误差小于3%;研发高寒条件下绿色高效缓蚀剂2项、抗冲耐磨材料(性能提高50%)3项,研发环境友好防护涂料2项,并形成相应的施工工法3项;研发抗冰拔装备1套;在2~3座高寒复杂条件下混凝土坝工程中示范应用,推广应用3项以上,形成行业标准2项以上,发明专利5项以上。

4.2新型胶结颗粒料坝建设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胶结颗粒料的配制技术、宏细观工程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特性;研究胶结颗粒料坝的结构形式和设计、施工要求、分析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胶结颗粒料坝的施工工艺、关键设备和质量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研发适用于大型、中小型工程专用拌和施工设备、加浆振捣设备各12套以上;研制提升胶结颗粒料耐久、防渗性能的高效外加剂2项以上;开发拌和、碾压数字质量监控系统1套,形成技术规范标准和工法50项以上,取得发明专利5项以上,完成示范工程应用5项以上,形成100米级胶结颗粒料坝建设成套技术及其工艺。

4.3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运行安全需求,研究大型建筑物常规运行条件下和极端因素影响条件下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影响因素、问题分类及诊断方法、检测技术标准等,研发大型渡槽、隧洞、管涵(pccp)、倒虹吸、平原水库、泵站等运行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突破线性工程运行安全检测技术难题,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基于工程智能化检测手段下的预警技术及处置措施,研发线性工程智能化检测关键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提出1套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大型建筑物运行影响因素及问题分类及检测评价标准,形成适合于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运行特点的大型建筑物运行安全检测技术和评估方案,研制3台套以上运行安全检测设备,提高安全运行检测效率50%以上;研制2台套以上线性工程智能化检测装备,开发1套智能化检测预警系统,并在100千米输水渠段范围内进行示范。

4.4枢纽工程重要构筑物(群)与地质环境互馈作用机制与控制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水库蓄水和水位交变作用、开挖卸荷、高强度泄洪雨雾作用及库区气候变化等作用下库区及枢纽区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和预测方法;研究变化环境下库岸边坡、坝基和坝肩边坡支护加固机理和锚固体系长期耐久性,研发锚固体系长效腐蚀防控与延寿成套装备、技术及工法;揭示构筑物与地质环境间的互馈及耦联作用机制。研究库岸、坝基和坝肩岩体以及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变形机制、演化规律及控制技术,提出大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分析方法和动态调控技术。

考核指标:揭示库区地质环境变化对坝基、坝肩和库岸边坡以及地下洞室群围岩体系的影响机制,提出地质环境岩体复杂性态演变趋势和预测方法,形成库区及枢纽区地质环境安全安全保障控制技术;研发锚固体系长效防腐蚀延寿技术装备1套;形成技术规范3项及防腐蚀延寿技术工法1项,取得发明专利7项以上,完成示范工程4项以上。

4.5水库大坝安全诊断与智慧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物联网+”和云平台技术,研究水库大坝多源信息感知、信息融合和大数据挖掘方法,研发国家大坝安全监管云服务平台;研发大坝结构与服役环境动态仿真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劣化过程及灾变发生机理、大坝健康诊断分析方法、预警技术及其指标体系和智能监控技术;研发水库大坝安全智慧管理决策系统,并在全国大型水库大坝安全监管中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全国400座以上大型水库大坝安全实时监测信息数据库,构建全国水库大坝安全监管云服务平台;开发水库大坝安全信息挖掘及健康诊断成套技术,集成开发水库大坝安全智慧管理决策系统,支撑水利行业主管部门监测监督与应急决策,显著提高我国大坝安全管理水平,示范水库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5%以上;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损伤断裂测试装备2套,技术规范5项以上,专利发明10项以上,软件著作权10项以上,工程示范应用5项以上。

5. 江河治理与水沙调控

5.1河湖水系连通与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河湖水系格局形成机理、水系连通驱动机制及其演变规律;研究水系连通格局与水资源配置、防洪抗旱能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适配性,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河湖水系连通指标、治理技术体系及其评价体系;研发典型区域河湖水系连通与水安全保障技术并示范。

考核指标:构建河湖水系连通治理理论与技术体系,形成河湖水系连通技术导则1个,研发典型区域河湖水系连通与水安全保障技术5项以上,建立河湖水系连通综合治理示范区2个(面积不小于800平方千米),示范区域枯水季节水资源保障率提高10%,水系流动性提高10%,提出国家现代水网布局战略建议并被水行政主管部门采纳。

5.2黑龙江复杂河道演变与综合治理

研究内容:以黑龙江和松花江干流为对象,研究复杂洲滩演变、岸滩冲刷和河势变化机制,研究干支流洪水叠加及演化规律以及分滞洪区优化调度;预测黑龙江干流堤防、三期工程及黑河四岛实施后黑龙江干流河道演变与洪水演化趋势,综合考虑两岸控制性工程调度和洪水叠加等因素,提出保证重点堤段防洪安全和岛屿稳定等综合治理措施;论证河道疏浚对降低松花江干流洪水位效果与长效性,研究滩区稳定临界阈值及治理技术。

考核指标:提出复杂洲滩和河势变化的模拟技术,预测未来50年黑龙江河道演变趋势,提出黑龙江干流综合治理措施,保障未来50年黑龙江黑河江段防洪能力提升至100年一遇;提出松花江干流滩区演变趋势和控制关键技术、哈尔滨江段疏浚规模和蓄滞洪区调度方案,保障松花江哈尔滨江段达到200年一遇防洪能力。

5.3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构建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理论技术体系,研究泥沙动态调控与河势控导工程、泥沙资源利用等工程措施的互馈机制;研究定量评价流域泥沙动态调控的防洪减淤、发电供水、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发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模拟仿真系统,提出已建及在建大型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潜力与实现途径。

考核指标:提出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技术,研发泥沙动态调控模拟仿真系统1套,并在黄河水沙调度中应用;编制泥沙动态调控技术规程1部,并在2座以上骨干枢纽开展泥沙调控示范应用;量化泥沙动态调控潜力与综合效益;提高枢纽群综合利用效益,其中减少骨干枢纽群库区及河道淤积量5%以上。

5.4河口海岸滩涂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

研究内容:评估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河口海岸滩涂资源与海堤现状,研究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对水沙通量、岸滩演变、水生态与水环境、防洪御潮挡浪、水资源利用和海堤安全的多时空影响机制、累积效应与评估方法,提出滩涂资源利用承载力分析和保护红线制定方法,研发滩涂可持续高效利用的模式和绿色海堤建设技术并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全国河口海岸滩涂与海堤数据库,提出全国河口海岸滩涂水利功能区划及滩涂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临界阈值,划定全国河口海岸滩涂保护红线,预测未来10年滩涂可利用率,研制滩涂资源开发评价技术导则1套,研发滩涂绿色保护及堤防建设成套技术3项以上,支撑全国河口海岸滩涂保护与海堤建设管理决策,并在2个以上典型河口海湾区域应用。

5.5鄱阳湖五河及湖区生态水利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及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鄱阳湖五河及湖区水土流失、泥沙通量与河道形态调整规律;研究鄱阳湖红壤丘陵区旱作农业节水灌溉和水土资源调控技术;综合考虑防洪、用水、水环境保护等需求,研发仿生态鱼道、水利血防、采砂退化底栖生境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方案、河道综合治理关键技术措施并示范;基于立体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监测技术,建立生态水利综合治理监测评价体系。

考核指标:研发水土资源调控、水利血防、采砂退化底栖生境恢复重建等关键技术5~6项,建立2~4个不同类型河道综合治理技术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的解决方案;提出鄱阳湖区及周边中小河流生态水利工程规划方案和鄱阳湖区及临湖城市立体监测布局方案,在湖区、周边河流和临湖城市建设示范工程3~4个。

6. 水资源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

6.1国家水资源动态评价关键技术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国家尺度来水、蓄水、需水、供用水等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发基于多种监测手段的全国及重点区域水资源月度动态评价与预测技术,开发国家水资源月度动态评价与预测系统平台和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科技成果综合集成系统平台。

考核指标:形成月尺度国家水资源动态评价与预测技术体系,提高月度蓄水量评价精度5%以上、提高供用水评价精度10%以上、提高预测平均精度10%以上,形成技术标准3项,全面应用于国家水资源动态管理决策和水资源领域科技管理。

6.2河湖岸线和内河洲滩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全国河湖基本情况,研究我国河湖保护岸线确定和功能评估方法,研制河湖水域、岸线内河滩等地物、水质和关键水文要素天空地一体化动态监测技术以及河湖岸线功能动态评估技术,开发河湖岸线开发对河湖功能影响的评估技术,构建河湖岸线动态监管大数据服务平台,在典型河湖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提出我国河湖保护岸线分类确定和功能评估理论方法,建立河湖水域及岸线内地物动态监管与功能评估技术体系,构建满足4级“河长制”管理需求的河湖岸线动态监管服务平台,在4种以上代表性河湖进行示范应用。

6.3大数据驱动的流域智能管理与决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多源异构大数据分析理论,建立基于物联网感知与反馈的流域大模型系统,研发大数据驱动的动态计算、精准预测与智能决策关键技术,提出流域水文—水动力—水环境耦合模式及相关标准流程,构建流域决策云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面向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体系,建立流域水文—水动力—水环境耦合模型,构建流域智能管理与精准决策云平台。实现流域水资源管理等业务化应用不间断运行,效率提高5倍以上。在黄河流域和太湖流域示范应用,面积不低于1万平方公里。

2018年度“水资源专项”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如下:



微信图片_20171215185139.jpg

(三)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按照《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及地方,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恢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紧紧围绕“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发展生态产业技术,形成典型退化生态区域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系统性技术方案,在典型生态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

本专项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年。2018年拟安排不超过7个项目,同一指南方向下,如未明确支持项目数,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国拨经费约6500万。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于典型市场导向且明确要求由企业牵头申报的项目,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1. 东北森林与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

1.1东北黑土区坡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研发黑土区坡面侵蚀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及地力快速提升技术,研发坡面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技术,研发集种—养—生态产品开发为一体的高效产业集成技术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考核指标:揭示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机理,提出坡面侵蚀生态修复技术、地力快速提升技术及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技术8~10项,生态衍生产业技术4~6项,开展县域以上面积示范应用,为东北黑土区土地生产力维护和可持续利用等重大工程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2. 北方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2.1防沙治沙新材料、新装备和新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研制植物纤维固沙剂、透气防渗砂等新型防沙治沙材料;研发流沙快速固定、沙地高效节水保肥、沙地生态产业等新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装置;研发机械化、智能化治沙装备。建成中试或示范工程,评估其综合效益和应用前景。

考核指标:研制出低成本、环保型防沙治沙新材料,研发出能够工程化产业化应用的防沙治沙新装备,集成流沙快速固定、沙地高效利用防沙治沙技术新模式,并提出示范应用方案,建成1万亩以上中试或示范工程,节水效益、生态效益及产业增收显著。

拟支持项目数:针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新材料、新装备和新技术,拟支持不超过3个项目。

3. 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3.1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设计与评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构建不同尺度生物多样性评估技术体系,评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福祉的贡献;基于不同土地利用和保护目标的情景设计工具和方法,建立不同层次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技术体系;集成生物多样性评估及其与政策制定的相互关系的技术方法体系;在全球、国家和区域等多尺度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估示范,验证各层次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定的可行性;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和评估决策支持系统,为全球多样性保护目标及国家目标设定和评估提供科技支撑。

考核指标: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与评估技术和标准6~8项;开发生物多样性决策情景设计和模型模拟决策工具和关键技术体系4~6项;研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与评估决策支持系统,完成全球、国家和典型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评估报告3~4份。

3.2“两屏三带”生态系统服务格局优化

研究内容:研究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格局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生态系统服务体系形成与协同机制,研发国家尺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与优化技术系统,提出“两屏三带”生态系统服务优化格局,明确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区域。

考核指标:揭示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服务体系形成机制,完成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服务1:20万至1:50万制图比例尺要求的评估制图与生态空间分区,明确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区和保护区范围,形成国家尺度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分析模型系统1套和生态服务格局优化技术系统1套,提出“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格局优化方案。

2018年度“生态修复”指南编制专家组名单如下:

 

(转摘自北极星环保网)

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凯发k8旗舰厅 | 走进桂润 | 新闻中心 | 业务及产品 | 代表业绩 | 联系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copyright 2016 © www.nngrhj.com 桂润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信部备案:桂icp备08102005号

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的友情链接:
0771-4514660
网站地图